<聶隱娘>的劇情(本),是大家看見的「全景鏡頭」,好比「歷史」。
候孝賢要拍的,是他所看見的「主觀鏡頭」,好比「個人」。
觀眾看著候孝賢所拍的,又看見自己的:好比「照鏡還是當一面鏡」。好比面對什麼是歷史,什麼是個人。什麼是個人,什麼是政治。什麼是政治,什麼是歷史。
然後又回到,什麼是個人。
我看這部電影趣味盎然,因它基本有「看什麼」、「怎麼看」,「為何看」的三重視角。
最後,一個問題被帶回家慢慢咀嚼:
創作(行弒作為比喻),是為了歷史?政治?還是「一個人」?


<聶隱娘>的劇情(本),是大家看見的「全景鏡頭」,好比「歷史」。
候孝賢要拍的,是他所看見的「主觀鏡頭」,好比「個人」。
觀眾看著候孝賢所拍的,又看見自己的:好比「照鏡還是當一面鏡」。好比面對什麼是歷史,什麼是個人。什麼是個人,什麼是政治。什麼是政治,什麼是歷史。
然後又回到,什麼是個人。
我看這部電影趣味盎然,因它基本有「看什麼」、「怎麼看」,「為何看」的三重視角。
最後,一個問題被帶回家慢慢咀嚼:
創作(行弒作為比喻),是為了歷史?政治?還是「一個人」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