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非常林奕华--香港剧团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4

在“很穷、很简单”中,学会和孤独相处

$
0
0
2016年03月09日 01:38
新闻晨报


林奕华的首部音乐剧作品《梁祝的继承者们》(以下简称《梁祝》)将于4月1日-3日登陆上海文化广场。昨天下午,林奕华来沪与媒体及粉丝分享了他这一次的创作历程与心路。
该音乐剧曾于2014年5月在香港葵青剧院首演,一石激起千层浪;短短2个月后,在更大的香港文化艺术中心再演5场,依旧座无虚席。“一部戏之所以存在,是我对这个时代的回应和对话”,林奕华说。
谈《梁祝》 它给我最大的启发是“情”
对于林奕华来说,执导音乐剧,来源于一个不愿妥协的想法——“音乐剧如果有音乐文法,能不能有新的文法?”
为此,他奔赴伦敦,观看和重新思考音乐剧,又带着这种自问,开始考虑和建立自己的音乐剧美学,他大胆发问:音乐剧一定要有一首情歌(Ballad),可以不是吗?音乐剧的歌名要很直白,可以不是吗?音乐剧的开场跟结尾最好是同一首歌的重奏(Reprise),可以不是吗?能不能有比较复杂的旋律?能不能不要一首歌唱完了就是唱完了?
而为什么选中了“梁祝”这个题材?对于林奕华来说,每一部作品都是他对于当下时代的情感投射,“很多时候,我喜欢把生命的经历与时代的投射,在戏剧中做一个整理”。而《梁祝》与他人生的重叠,源自1974年。这一年,林奕华第一次听到了俞丽拿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《梁祝》,第一次看到了李翰祥导演的戏曲电影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在香港重映,他毫不讳言这部电影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,“当时很多戏曲电影都有怀旧色彩,可是我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先驱的精神,看到了导演把银幕当作舞台,而不是仅仅把焦点放在演员身上”。但“梁祝”给他最大的启发,还是一个“情”字:“情,对于我来说是最重要的,让我永远心甘情愿当一个学生,因为情是学不完的”。
谈感情 把自怨自艾变成希望
在《梁祝》中,林奕华讲述了18个与爱人分手的故事,在这些悲欢离合中,“18相送”是他眼中谈情的最高境界,“谈恋爱最开心的事情,是你愿意跟着我走,我愿意去看你看到的东西,两个人一直看着前面。但现在的人谈恋爱,总是看着自己手机,明明恋人就在面前却不想看,这就是为什么梁山伯和祝英台走了18里还是分不开分不了手,可现在的年轻人谈个18小时就分手了”。
当然,林奕华眼中的“情”,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爱情,好比《梁祝》 副标题——“献给跟自己谈恋爱世代的人们”。“我从小没有经历过什么成功,也没有赚到多少钱,我这辈子最赚到的事情,是自我”,因此,林奕华最骄傲的,就是“我就是我”。但这个时代,有太多人无法告诉别人,自己是谁,而连自己是谁都说不出的人,只能和自己恋爱。
因此,他将梁与祝“耳鬓厮磨整三载”的尼山书院改为艺术学院,谈论艺术与理想、艺术与人生、艺术与不朽的永恒命题,更重要的,是如何找到自我……“这部戏里有很多年轻人的无力感,它讲了很多年轻人平时不太会讲的哀伤”。林奕华想用戏剧,让大家把自怨自艾的东西转换成希望,“我一直觉得,希望比梦想、理想更珍贵”。
谈音乐 感受“慢”与“静”的力量
音乐,在林奕华的任何一部剧中都是不可缺席的角色——《包法利夫人们》里凤飞飞的《金盏花》、《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》 中翻唱童安格的《其实你不懂我的心》,《贾宝玉》中何韵诗的《痴情司》,《三国》中的《最后》,每一首都是点睛之笔。
然而“音乐剧场”与“音乐剧”,仍然有着本质概念上的差异。连林奕华自己都承认:“我人生的一个遗憾,就是少了一个音乐的耳朵”,这并非是说他对于音乐不敏感,相反,他可以在阵阵雷鸣中、孩子啼哭时,甚至喧闹的菜市场里,听到音乐的声音,但却不知如何将这些声音转换成乐器或者演唱出来,“我需要一个专业的人来帮我拿捏”,所幸,他遇到了陈建骐。
“你可以和很多人合作,但你很难找到一个同窗”,在林奕华看来,陈建骐最吸引他的,是身上那股纯粹的学生气,“简单、干净、淳朴,作为一个作曲者,他都有了”。因此,他们的合作比想象得更合拍,“我从来不用和他讨论我想要的是什么,他拿来的音乐就像自然而然长出来一样”。
可是,倘若你静下心来听《梁祝》的音乐,会发现相较于以往林奕华作品中的激情澎湃,这一次的他变得很安静。“很多人会害怕慢和静,因为我们总是把希望的事情,变成害怕发生的东西,因为我们不愿意先做,就像每个人都曾追求过慢生活,真的给你了,又恐惧了。”
所以,这一次,林奕华想用这样一部在他口中“很穷、很简单”的音乐剧,让每个人学会和孤独相处,感受“慢”与“静”的力量。



 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4

Trending Articl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