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15年04月02日
記者 邱儷華
對林奕華來說,做戲越久,一個問題就變得越重要,那就是“真和假”。
“這是我個人的感覺,就是現在很多人在看戲的 時候,喜歡看到假的東西,而不喜歡看到真的東西,越假他就會覺得越安全。第二就是,我發現中國人喜歡看到熟悉的東西,不喜歡陌生的東西,就是說他不太希望 通過一個陌生的東西去看到一個陌生的自己,而希望通過一個熟悉的東西去肯定自己的權力,因為他習慣自己有足夠的經驗對一個事情進行把握和判斷。第三,中國 人看戲還有一個特點,他們要當下就有一個結論,而並不是說從劇場把這個經驗帶回去,然後慢慢讓它發酵。”
為什麼會這樣?林奕華說,這三件事都跟時間有關。“現在科技的發達,的確讓時間貶值了。比如以前要跑去圖書館才能借到一本書,現在隨時可以在電腦上下載。因為太容易得到,就會對觀眾的耐心和看戲的預期都做出很大改變。”
悲劇之所以重要,是它對人強大的肯定
林奕華說過,“我沒有問題是不會做戲的”。今年2月去倫敦看戲的經歷,給了他很大觸動。“我看到人們在看莎士比亞的戲劇時那麼快樂,那種快樂對我的意義 在哪裡呢?《紙牌屋》不少人看過,可是對我來講,如果沒有《馬克白》是不可能有《紙牌屋》的。所以結論是,莎士比亞對西方來講,可以不斷地灌注給流行文化 很多新的血液,但是對於我們的戲劇文化來講,我常常覺得我們需要自己去種、自己去找。”
從倫敦回來,林奕華一直就在想:怎麼辦?他們有這麼多 的戲劇主題,“他們的戲劇主題有3個最重要的元素是我們沒有的。希臘神話是我們沒有的,莎士比亞是我們沒有的,18世紀之後的很多現代文學,小說劇本也 好、哲學也好、心理學也好,我們都沒有。那我們做戲的人都在幹嘛呢?有的時候我坐在飛機上突然之間就會很激動,我們究竟都在幹嘛?我們都在玩形式嗎?但你 在英國看那些戲,形式跟內容之間的互動多麼精彩!"
“ 還有第四個沒有,就是少兒文學。我都還沒有談到戲劇創作,光是這4個元素,就已經撐起了現在他們的戲劇環 境。如果我們今天要談戲劇,要追上時代,我們要依靠的到底是什麼?我想問,現在即使是我們專業的戲劇學校裡培養的學生,有多少人能夠熟讀莎士比亞、熟讀希 臘神話?又有多少人瞭解我們自己的戲劇財產?我們的戲劇財產是戲曲,可是中國的戲曲對我來講幾乎沒有悲劇,很多時候它到最後的結尾是要靠別人來幫你一把, 而不是說一個人的自我完成。”
“ 悲劇之所以重要,是因為悲劇本身就是對一個人非常強大的肯定,即便失敗成為犧牲品,但哪怕幾百年以後的觀眾看到,還是會有敬仰 和崇拜。比如茱莉亞·比諾什在倫敦演《安提戈涅》(希臘悲劇),整個形式都是現代的,可是我就發現我旁邊的那些觀眾,他們在看這些戲時執著的點是‘對於 《安提戈涅》 的現代翻譯的認可和不認可’。試想這些戲如果放到我們的文化來演,我們的觀眾會去討論這樣的問題嗎?”
哪怕一個觀眾都沒有,我也不做懷舊
如果說中國戲劇傳承缺少悲劇,那林奕華去年在“恨嫁”之外選擇的另兩部原創作品,《梁祝的繼承者們》和《紅樓夢》,僅僅是因為它們都是悲劇嗎?他回答: “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是,去年我做完《梁祝》和《紅樓夢》之後,我從小對之最有感情的東西好像就已經做完了。所以接下來到底要做什麼,我也在想。不管怎麼 想,我還是繞不開一個問題,就是原創戲劇在我們這個文化裡到底扮演什麼角色。所謂的原創不是說現在,而是說這些原創對於十年後、二十年後、五十年後的意義 在哪裡?”
“我最近想的最多的事情,特別在我做完《紅樓夢》之後,我覺得我們中國人最特別的一個問題就是,各種的原因導致我們根本看不見未 來,我們能看得到的全部都是現在,然後我們走進劇院最擁抱的就是過去。所以我一直跟我自己說,不要去做懷舊,我不能讓觀眾只是在擁抱過去,懷舊這件事對我 來說,即便沒有一個觀眾我也不要去做!我知道觀眾很喜歡看懷舊的東西,因為在那個裡面可以感受到慰藉。被安慰是非常重要,可是如果我們一直依偎在過去裡的 話,誰負責改變呢?所以問題就變成輪回,我們今天的怨言和怨念還是和過去一樣,明天還是這個,後天也還是這個。我不要重複在這個怨裡面,我要問的不是這種 為什麼,因為這種為什麼其實不是真的在問,而是在逃避。也許唯有這樣才能走出一個輪回。”
連夥伴都養不活,怎麼去培養觀眾?
觀眾在哪裡?林奕華也有“很急”的事情。“我們的環境真的不像西方劇場,那裡有太多觀眾了。我2月底去倫敦的時候,很震撼。其實我也不是第一次去了,但 我還是不能不問自己:你怎麼去培養這些觀眾,讓他們願意坐在那邊?你知道每個晚上有多少戲在倫敦演?各種類型都有,而且幾乎每一部都是滿座的。所以你們看 我很急,就是因為我的能力太少了,我能做的事情太少了。”
可能很多人不知道,林奕華的“非常林奕華”工作室其實只有6個人,卻要負擔每 年大量的戲劇原創和巡演工作。
“我上個禮拜在上海,香港電影節在上海有一個發佈會,然後在那邊香港藝術發展會的主席一見到我說:‘嘿,奕華,你是我們當中 (從政府)拿錢最多的。’對,在他們這個範疇,我們拿一年130萬港幣的政府資助,可是這130萬分到一年12個月,每個月是多少錢?我們有6個員工,每 個人的工資是多少?其實不是說錢的問題,我自己不拿都行,可是你要怎麼去培養觀眾呢?你連自己的夥伴都養不活。戲劇其實是非常非常需要單純的心去完成的事 情,對不起,我今天發牢騷了。”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