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<紅樓夢What is sex>重演後天開演了。
一月首演後,當决定七月在文化中心大劇院重演,關心的朋友都替劇團擔憂。從事媒體的專業人士說,重演没有話題性,很難引起大眾興趣。戲劇界人士説,香港甚少劇目半年就重演,看過的觀眾没有那麽快想重温,未看的觀衆…但一月“四加一”,五場在葵青全滿的四千多人,不是己佔了想看的人口大多數?上次佳績可能已是貴劇團的基本觀衆量了,同一齣劇目,才半年,在更大的劇場演四場,即要再吸引五千多人進場,還要是自資主辦,以及,比去年七月重演<恨嫁家族>和<梁祝的継承者們>的宣傳費少一半?我記得那位戲劇人的反應是,倒抽一口凉氣。
但是,一部戲就和一個你願意相信的人一樣,要給他機會。一部戲就和一段你願意發展的關係一样,要給他成長。
然後,票房開售。然後,除了第一,二,三天,第四日起,看著雙位數字带来的驚奇与疑惑:每天都是四十多張,不多也不少,持續好一段時間。等到唯一一周的地鐵燈箱廣告出現,竟然真的就有三位數和接近三位數。燈箱功成身退,水位又回落至徘徊於五十至七十,有趣的是,各種票價的銷情皆很平均。
然后,不少覺得這劇目,或劇團值得向更多大衆推廣的媒體,還是報導和推介了<紅樓夢>(雖因書展,两個篇幅較大的專題都要改期刋登),到了開演前两日的今天,數十張數十張賣了两個月,這次來看<紅樓夢>的觀衆,己近五千人,就是整體觀衆量的九十巴仙。
要入座率達八成半才不致虧夲的任務应是達成了。而目前這五千觀衆,來自那裏?還有票房的五百張票,大劇院裏五百個的虚位以待,终於還是空的,抑或,終於有人坐在上面看了這一場<紅樓夢>?
這次售票的過程,很像2012在台北首演的<三國>。也是毎天幾十的,没有任何戲劇性變化的,在開演前全部完售。但當時<三國>是首演,今天<紅樓夢>是重演。不變的是,我猜,這两部戲都应該不是大家熱熱鬧閙,一呼百諾,有人發起就有人組織,一買就是小團體的戲劇類型。相反,它會是不少的“一個人來看”的戲。“一個人來看”的戲,如果也來了五千個“一個人”,我認為能夠奠定有著這個特質的觀衆群,也是很美的事,因为,我相信戲劇除了是社交,娛樂,也可以是去見能讓人面對自己的朋友,他不會為了認同而認同你,也不會忌諱你的忌諱而只說些你需要聽的話,舒服愜意,皆大歡喜。
看戲,本来就是在喧囂中直面龐大的孤獨,和從孤獨折射出來,那卑微的自己。明白了一千多人的劇場裏其实毎個人都是一個人,走出劇場,我们也許能夠意識到依賴,被動只是一種習性。因為,人生,畢竟是要自己從千頭萬緒抽絲剝繭。

